Asset Publisher Asset Publisher

Return to Full Page

李建波同志个人先进事迹

李建波同志,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驻万源市黄钟镇吴家沟村驻村干部(2017年5月-2018年7月),万源市黄钟镇窝棚岭村第一书记(2017年5月-2019年9月),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,以“我是党员一匹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信念,于2017年5月远离远在攀枝花工作的妻子和当时刚满2岁的儿子毅然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。

一到驻村地点,正值酷暑,但是为了熟悉和了解村基本情况,尽快进入工作状态,便顶着烈日先后走访了老支书、老党员和村民群众,并逐一到贫困户家中进行精准识别,摸清致贫原因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,与帮扶责任人一道现场为贫困户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,两年来,无论严寒酷暑,始终坚持走访,与群众同吃同住,驻村以来共走访群众3000余人次,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册,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,宣讲政策、排查矛盾、解决纠纷、宣传有关法制。


1.JPG


通过走访和实践,如何才能使贫困群众脱真贫、真脱贫?要使群众真正脱贫致富,要从转变群众的观念和调整现有的种植、养殖结构做起。交通闭塞,资源贫乏,农业结构单一,使贫困村的群众不仅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,同时也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观念和勇气。村上长年在家的群众基本上是妇女、儿童或年老体弱者,自主致富的观念和能力相对较弱,群众观念滞后,经济得不到发展,作为第一书记,李建波此时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以身作则, 拓宽思想,引进资金,带动群众共同致富,并逐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。

4.JPG


说做就做,于是立即与干部群众一起,走遍全村每个角落,每次忙完一天回到住处,都累得倒头就睡了,直到被孩子开的视频吵醒,通过前期的走访和调研,结合村的地理气候等特点,并通过农业专家的论证,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终于确定了项目,但是资金从何而来?经过多方筹措,先后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帮扶资金25万元,终于在村建立起了80亩的青脆李种植基地和1.8亩的鱼塘一个,并以此为依托,鼓励农户开设农家乐,同时利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优势提供技术支持,利用农民夜校等进行授课和培训,两年来共开展农民夜校授课49次,共培训群众1000余人次;并以巴万高速2020年全面通车和黑宝山风景区开发为契机,走集赏花、采摘、垂钓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加生态旅游发展模式,为集体经济找来源,也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5.JPG


农民要增收,集体经济要壮大,产业要发展,销售是关键,于是李建波开始积极筹备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,从网站建设到产品设计,从实体店选址到装修装潢,样样亲力亲为,并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帮助下,筹措资金3万元,通过微信、QQ、建立网店等互联网+资源,以及实体铺面,开展线上线下同时营销,帮助村、社干部和农户增加网络营销的能力,搭建全村乃至全镇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平台,实现农产品网络和线下展示和销售,有效带动农民增收,实现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同步。两年来为困难群众销售农副产品15万余元,让农户增产增收不出门,并被四川机关党建网和达州教育网专题报道。

6.JPG


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在扶贫工作中不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,积极进行精准扶贫课题研究。两年间成功申报并主持开展了省级科研课题:《教育信息化结合“农民夜校”助推精准扶贫研究---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吴家沟村、窝棚岭村为例》的科研工作。在助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分享经验,把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扶贫工作经验,通过课题研究形式,形成精准扶贫的科研成果,进行推广应用。

7.JPG


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,虽然两年间,李建波与妻儿聚少离多,从儿子呀呀学语到现在认为父亲可有可无,从两年前的黑发丛生到现在的白发满头,换来的是群众的认可和舍不得分开的渴望,除了愧对妻儿,他完全可以自豪的说:我为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贡献自己无悔的青春。